[百家论坛]海之子:修辞学是一种乡村风景
九月金秋,瓜果飘香,万物峥嵘,层林待染,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多年前,高中毕业,入学尚早,我就和乡亲们忙秋收秋种。秋天给我的印象,不仅是收获,还有播种。撾了玉米,割了大豆,剪了高粱,耕地,施肥,种植冬小麦,全村上下,不,是全国上下,都在忙三秋,那景象轰轰烈烈,挥之不去。
后来,1979年,我上了师范,两年后正式成为了教书匠。此后,更深深地体会到了秋天的意义:收获意味着播种。在各种学校,九月是最繁忙的,迎接新生入学,开始新学年。这是中国教师的常态。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给了教师们一份大礼:设立了教师节。于是,9月10日,中国的教师们又多了一份工作:过节,属于自己的节日,但工作照常,不放假。
2015年9月10日是中国的第31个教师节。几个同行、同学聚集在一起,“庆祝”教师节。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节过得“偷偷摸摸”,因担心聚会被举报违反规定,被当成典型。“陈老师,请教您个问题。”有同仁问。“每学期学生选课都会问‘选您的课,我能获得什么?’,我该如何回答?”“和你一样,这也是我要面对的。”“那您是如何回答的呢?”我陷入了沉思。
是的,该怎样回答呢?多年前,我先大致解释:获得知识、能力和学养。有的同学满意地坐到了教室里,但是,也有的同学转身走了。没错,等于没说,这几乎适用于每一门课。其实,这类问题大可不必回答,或者说:教学计划上有。问的,多是选课动机不纯的,最好是尽快把神打发走。“老师,我能从您的课上获得什么呢?”进入21世纪后,这类问题几乎成为常态。学生们越来越务实,赤裸裸的,像交易。
“您能给课程带来什么呢?”我这样反问选课的同学。他们表情愕然,愣住了,没想到上陈老师的课,还需要贡献什么。“你没听错。课是大家的,不仅仅是老师的。100多人,每个人都想从老师这里‘索取’,即便我有座金山,也会被搬走的。每个人拿走一点,就是100多份。每个人吐槽一句,我就得被淹死。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贡献一点,那就是一百多份。”
听完我的回答,在座的同仁、同学,也很惊诧。“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度过一个金色的秋天。但是,开课之前,我请大家想一下,你是否选对了课,课程是否适合你,如果不适合,请尽早离开,尽早退课,免费。”这成了我每学期开始上课的必备说辞。
“为什么?”有同仁问。“课程无好坏,每个老师都是认真准备的,尽管能力、水平有差异。防止选课动机不纯者误入,及早退课,还可以为真正想选课的同学让出空位,不必浪费课程资源。北大有两个周的选退课时间。有的同学误入课堂,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占用了公共资源。”因此,劝同学们退课,实际上是为了提高课程的公共效益。
“陈老师好!这个学期我选了您的汉语修辞学课。”某学期,一个大四的同学这样发信息给我。“呃,多谢捧场,建议你去退课。”她很惊讶,本以为我会高兴。在她看来,选了我的课是给我面子,增加了人气。可是,老师却不领情,估计那位同学会很崩溃。“为什么您劝退她呢?”有同仁不明白。
“其实,我为同学好。双方都不必浪费时间。如果真喜欢我的课,早选了,不会等到大四。”“对呀,很可能是学分不够,或者无聊。”有同学感慨。具体什么心理,说不准,反正觉得有一种嗟来之食的感觉。当然,还是把其打发走,节省一点社会资源,给真正想选课的信众,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势利者。大学中的课程评价,多是让学生评老师,很少评价学生。这不客观,也不公平。
“娘,我给您买了西洋参,别忘了尽早吃掉,免得过期了。”回家乡看望母亲时,我这样叮嘱她。但是,过后我发现,她根本没有自己吃了,而是送给亲友了。“我老了,吃了也是浪费。不如送人,人家总来看望我,咱不欠人家的情分。”母亲总是这样打发我。“给予”是我从母亲的为人处世中体会到的人生道理,既简单,又深刻。这也成了“家庭传统”。因出差等原因,常常带回一些“礼品”。其实,有些是想自己用的,但是,却常常被家人拿去送人了。因为家人常常被委托到处去送礼,养成了“给予”的习惯,把我的物品也送出去了。这似乎与母亲的原意不同了。
数年前,上级部门派了两个处长下基层,调研政治思想课的开设情况。我被领导指定做接待工作,回答她们的提问,因为我讲媒介伦理课。“陈老师,您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将会同教育部、财政部等协调解决。”上级代表想得很周到,临走想切实帮助我,给予一种恩赐,却之不恭。“感谢您和上级领导!请给予高校教师尊严。麻烦您转告领导。谢谢!”两个处长听了面面相觑,在场的师生也很吃惊,同学们用掌声回应了我的话。后来就没下文了,转告了没有?不知道,反正依然没有感受到“尊严”何在。
“陈老师,您今年申请了A3岗,明天请您来述职,……必须来,不来,就取消申请资格。”单位这样警告我。“就不述了吧,我没多少学问,水平一般般,既不是学术委员,也不是领导,就算了吧,大家都清楚,述不述职都一样。”我应付着。“不行,人事部规定的,必须参加。”“有人说,规定是个球,泥的,随便捏。前年个别领导通知我去述职,但是却被赶了出来,很没有面子,至今还有心理阴影,恐惧。您想取消资格,那就取消吧。”
不知道拒绝恐吓的结果如何,反正是拒绝了。其实,名义上我是“正教授”,待遇却是B类岗,正的副教授,多少年了,习惯了,申请“教授”待遇,只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有上进心罢了,领导不会当真,自己更不会当真。述职,坐在台上的人会觉得很有面子吧,不去,他们会不会没有面子和威严呢?不大会吧。
世人都颂赞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实,世人只是希望获得亮光,感受温暖,却很少体会红烛的感受。如果那根“红烛”是“洞房花烛夜”中的红烛,还有喜庆可言,但是,如果是祭台上的红烛,就悲剧了,那无疑是祭品的一部分。“我给予,我奉献,但是,你不能抢,被抢掠,我觉得很没有尊严。”我想,这应该是红烛的心声,可惜红烛总是无言的。在“索取”面前,“给予”总是显得很卑鄙;在“卑鄙”面前,“高贵”总是显得很懦弱。
“老师,如何选对课?”“要立足于你的知识体系建构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建构自己的课程谱系树,分清楚哪些是树干,哪些是树根,哪些是树枝,哪些是树叶。选对课,选错了,及早去退。”我说的是人生,走错了路,尽早掉头下高速,就像某电视主持人一样,乡村路上的风景也不差。汉语修辞学,应该是一种乡村风景,属于树根那一部分,在土壤里,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很重要。
秋天,收获的季节,轰轰烈烈,斑驳陆离,诡谲奇异。成熟的庄稼倒下了,土地被耕耘,种子深埋进土壤里,孕育着,萌动着,终将钻出新芽。收获意味着播种,收获就是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