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陈汝东驳中国无修辞论:潜台词是中国无民主
陈汝东教授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会议上发表演讲。
日前,由苏黎世大学主办的中国古典修辞学国际研讨会:“诡辩大师——中国的古典修辞观及其误解”在瑞士苏黎世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意大利等国的20余位国际著名学者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是苏黎世大学亚欧研究重点项目成果之一。
作为唯一来自亚洲的中国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全球修辞学会会长陈汝东,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中国古典修辞学阐释——一种人生不休和社会秩序视角”主题发言,会上他驳斥了“中国无修辞学”的谬论,重新阐释了中国的古典修辞学传统。
在发言中,陈汝东指出,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学者就多次断言:“中国或东方无修辞学”。这一观点的潜台词是,中国和东方没有民主,缺乏理性,是不可说服的蛮荒之地。没有修辞,何谈修辞学呢?西方之外的社会秩序,只能靠约束肢体来实现;对待东方民族,应采用武力手段,而不是修辞说服。在西方学者看来,创造知识、发现真理是西方修辞学的灵魂,是西方的特有现象。它意味着,社会秩序、权力体系和公共政策,依靠城邦民主程序和修辞论辩来解决。修辞保障了社会的正义和公平。而这对东方来说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折射出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与傲慢。尽管这是少数人的观点,但其影响不容小觑。
陈汝东认为,东方和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修辞和修辞学思想,但是中国、东方和其他文明中的修辞和修辞学,不同于西方模式;在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时,不应囿于西方的文化视角和西方的古典修辞学模式,而应将中国古典修辞思想放置在当时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进行观察。在看待中国的古典修辞学思想上,机械地沿袭古希腊、古罗马的范畴体系是不可取的。他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深刻地阐释了鬼谷子、韩非子的说服和论辩观,孔子的道德修养、社会礼制观,叔孙豹的人生永恒观和主父偃的治国安邦观等修辞思想。
陈汝东指出,世界各国的修辞学者应具有全球视野和普世情怀,应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阐释其他文化中的修辞传统,尤其是文明古国——中国的修辞传统。这对全球修辞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提出了建立全球修辞学的理论设想。
陈汝东认为, 在全球化时代,全球修辞应当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成为一种全球秩序、一种普世法则。全球修辞与全球修辞学代表了全球传播时代国际修辞、国际修辞学研究的新趋势。中国古典修辞思想中的“道德修养”、“生活方式”、“人生追求”、“社会秩序”和“文明形态”等修辞观,特别是“言礼”“言仁”“言忠”“言信”和“言德”等修辞原则思想,对全球修辞学的理论构建都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也是本次会议致力于阐释中国古典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所在。
会上,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苏黎世大学、日内瓦大学、加州大学(柏克利)、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奥斯陆大学、新加坡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等的汉学者,分别就《鬼谷子》、王充的《论衡》、《淮南子》、《太平经》、刘向的《说苑》等典籍中的修辞思想以及“诚”、“友情”、“杨墨的二元论”、“射策、对策”等范畴中所蕴涵的修辞思想进行了研讨。这些对巩固中国的古典修辞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会上,陈汝东教授与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古典学教授萨伊德、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汉学教授何莫邪等,针对中国古典修辞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锋。他驳斥了中国现代修辞学源自日本、日本明治修辞学源自德国等错误观点,指出日本明治修辞学源自中国古典修辞学,也从西方修辞学主要是英国的美文学中汲取了营养。日语中的“美辞学”一词取自中国曹植的《辩道论》中的“温颜以诱之,美辞以导之。”同时,受英国修辞学家福布莱尔的《修辞及华文》(Hugh Blair,Lectures on Rhetoric and Belles Lettres,1783,菊池大麓译)的影响。中国修辞学是源,日本修辞学是流,而不是源。
陈汝东教授认为,我国的文化学者守土有责,应积极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争夺话语权,大力传播中华文化,对歪曲中国古典修辞学思想的谬论,应给予深入的批驳和及时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