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
基本信息
作 者:鞠玉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
平装: 21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开
ISBN: 978751350993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鞠玉梅,女,山东海阳人,博士,教授。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6.9-2008.6年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多年从事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为研究生开设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语言哲学、语篇分析、文体学、修辞学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综合英语、英文报刊选读、英语语言学概论、西方语言学流派、文体学入门、修辞学入门等课程。主要从事语篇语言学、西方修辞学研究。已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学刊》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4篇,独立撰写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省级以上知名出版社出版著作4部,主编山东省师范学校统编教材 7部;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项,目前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主持和主讲山东省精品课程(英语语言学概论)一门;获得第七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主要社会兼职为山东省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
图书内容简介
修辞学的研究范围甚广,研究角度众多。从社会与认知的角度探究修辞仅是众多视角之一。《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以20世纪新修辞学、哲学、认知科学、语用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修辞学的基本和相关问题,试图构建社会认知取向的修辞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体系,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各学科知识以及社会、认知与修辞的整合性研究来进一步拓展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由鞠玉梅编著。
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绪论中西方修辞研究:传统与发展
0.1 中西方古典修辞研究比较
0.1.1 中西古典修辞研究的共性
O.1.2 中西古典修辞研究的差异
O.2 中西方现代修辞研究比较
O.2.1 中西现代修辞研究的差异
O.2.2 中西现代修辞研究差异的原因
0.3 小结
第一部分 社会认知修辞学的理论构建
第一章 社会认知修辞学的建构
1.1 修辞的社会性
1.2 修辞的认知性
1.3 社会认知修辞学的定义
1.4 社会认知修辞学的研究内容
1.5 社会认知修辞学的研究任务
1.6 小结
第二章 社会认知修辞学的研究路向
2.1 同一观
2.2 戏剧观
2.3 符号观
2.4 经验观
2.5 小结
第三章 修辞及其基本问题:再思考与新探索
3.1 修辞与人
3.2 有关修辞学研究的目标与范围的不同观念
3.2.1 修辞学研究的目标
3.2.2 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与体系
3.3 修辞学研究的目标与范围再探讨
3.4 修辞的功能
3.4.1 修辞的社会功能
3.4.2 修辞的政治功能
3.4.3 修辞建构的真理与现实
3.5 当下修辞观念的哲学渊源
3.6 语言哲学与西方修辞学的当代复兴
3.7 小结
第二部分 社会认知修辞学的实践分析:修辞的社会性研究
第四章 修辞的社会性之一:社会交往,修辞与同。
4.1 交际与修辞
4.2 修辞作为协调社会行为的事件
4.3 修辞与同一
4.4 同一的基础
4.5 同一的类别
4.5.1 内容同一
4.5.2 形式同一
4.6 同一与修辞目的的实现:个案分析
4.6.1 个案分析之一: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
4.6.2 个案分析之二: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
4.7 小结
第五章 修辞的社会性之二:修辞形式与话语动机
5.1 修辞的动机性
5.2 修辞动机的实现
5.2.1 戏剧五位一体与修辞动机的实现
5.2.2 语场、语旨、语式与修辞动机的实现
5.2.3 语篇宏观结构与修辞动机的实现
5.3 小结
第六章 修辞的社会性之三:修辞符号的人际互动性
6.1 作为社会行为的修辞
6.2 修辞具有符号性
6.2.1 修辞符号的使用与交际场合或语境
6.2.2 修辞符号的使用与受众
6.2.3 修辞符号的使用与语气意义
6.3 修辞符号的人际互动性
6.4 小结
第三部分 社会认知修辞学的实践分析:修辞的认知性研究
第七章 修辞的认知性之一:修辞与知识的产生
7.1 人类生存与话语的使用
7.2 修辞与知识及真理的创造
7.2.1 修辞——“生成的艺术”
7.2.2 修辞认知性的哲学基础一建构主义
7.3 知识生成的途径——修辞论辩
7.4 小结
第八章 修辞的认知性之二:修辞构建现实
8.1 语言作为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
8.1.1 语言、认知、现实之间的关系
8.1.2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8.2 修辞构建现实
8.2.1 语言符号的选择与人对现实的修辞定位
8.2.2 语言形式的隐喻性或修辞性
8.2.3 语言与修辞化现实的构建
8.3 修辞与文化及世界观
8.3.1 修辞根基于民族世界观
8.3.2 修辞根基于民族文化
8.4 小结
第九章 修辞的认知性之三:修辞与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9.1 修辞与意识形态
9.1.1 意识形态通过语言表达
9.1.2 话语充满意识形态
9.1.3 女性与修辞
9.1.4 黑人与修辞
9.1.5 话语使用与社会等级及价值观
9.2 修辞与权力分配
9.2.1 修辞的功能之一:行使、再生、颠覆权力
9.2.2 修辞选择与权力关系
9.2.3 修辞与权力关联的层面
9.3 小结
第十章 修辞的认知性之四:隐喻作为思维的本质与言语的基础
10.1 思维的隐喻性
10.2 思维的隐喻性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10.3 隐喻作为言语的基础
1O.4 文化思维模式与隐喻
10.5 隐喻与言语的创造性
10.6 隐喻与修辞功能的实现
10.7 隐喻的范围
10.8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