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成功召开
2017年10月28-29日,首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全球修辞学会、国家传播学会、农村话语研究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承办,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孔子学院等协办。本次论坛以“‘三农’传播:挑战与机遇”为主题,设三个分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省份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数十位从事、关注“三农”传播的业界人士参加。校党委副书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钱学军出席开幕会并致辞。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主任安文军主持大会开幕式。
开幕会上,全球修辞学会副会长、我校人发学院教授李焕征宣读了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汝东发来的题为“加强’三农’传播研究,建构农村话语体系”的贺信。陈汝东教授认为, “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也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源泉。农村改革一度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在我国工业文明、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三农”问题依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次会议选择三农传播、农村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意义十分重大! ”他在文中进一步指出,“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离不开“三农”,更离不开“三农”传播。让农民能说话,会说话,说出自己的心愿,说出自己的未来,说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国应该给予农民、农村、农业,更多的、更为充分的话语权,给予他们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让农民不仅有代言人, 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成为国家话语主体。中国农村话语体系的建构,关键在农民。扶贫的重点、难点, 是提高农民的话语能力。”
论坛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其找回自信。什么自信?兜里有钱,腰杆子硬的自信;生产美、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的自信;归根到底是一种乡村文化的自信。要充分挖掘乡村的生产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教化价值, 激发农民的精气神是“三农”传播研究者和媒体人的重要任务。论坛还就新媒体与“三农”话语、乡村传播与社会发展、“三农”视阈的影视与新闻传播进行了专题论坛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教授、张志君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宫承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李红艳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会议也探讨了“三农”传播学界与业界深度联合、涉农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共同搭建三农传播学术平台等问题。“三农”传播高端论坛拟定期举办,希望能够联合关注三农传播的其他院校和业界共同搭建平台,拓展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
29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赴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进行了三农社会文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