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知传播学会“探源与创新:中国认知传播学研究对话”主题论坛顺利召开
2022年10月22日上午,由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的主题论坛“探源与创新:中国认知传播学研究对话”顺利召开。此次论坛借腾讯会议,以云上分享形式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的14位嘉宾学者进行了主题报告,就聚集认知传播研究展开了学术对话与交流。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四川大学二级教授欧阳宏生在致辞中对参会专家表示欢迎,同时也感谢了四川大学以及文学与新闻学院对此次论坛的支持与准备。他表示,这次主题论坛将围绕认知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认知传播应用理论进行,旨在集中诸多专家智慧,为构建中国认知传播学学派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诚挚邀请到承办方,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主题报告第一场:认知传播的理论研究
第一场主题报告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晏青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四川大学二级教授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操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林克勤、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东方哲学典籍整理与诠释项目学术顾问艾伦·阿姆鲁拉·海玛特、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朱婧雯研究员先后作主题发言。
以认知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为切口,学者们分别从学科建设路径、基础概念、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等角度对认知传播科学的理论建构进行了讨论。就学科发展的现状而言,陈汝东教授通过梳理认知传播学发展历程指出“智能认知发展”和“语言认知发展”两大研究路径;林克勤教授以认知传播学为例,梳理了传播学中国学派探索从应然到实然的过程;艾伦·阿姆鲁拉·海玛特从理论视角出发,介绍与阐释了认知-社会文化系统的周期及意义。针对认知传播研究的目的、意义的再思,操慧教授阐释了媒介、科技、人文三者之间的互动与互构所形成的新的认知生态,提出了新时代认知传播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心智和谐及宏观意义上的体用兼蓄、知行并举。就理论建设而言,欧阳宏生教授基于“认知”“认知科学”“传播学”“认知传播研究”和“认知传播学”五大核心概念,提出了认知传播学的三大知识理论体系;朱婧雯研究员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认知转向”的底层逻辑与学科史建制谱系,并基于中国情境提出了认知传播研究契机。李彪教授则在研究方法层面提出了认知神经实验以相对量化的方式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弥补传统古典实验法在瞬时效果方面的研究盲区。
主题报告第二场:认知传播的实践创新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四川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林克勤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李明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卜彦芳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齐爱军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晏青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谷丰副研究员先后作主题发言。
认知传播学作为一个有机融合了传播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时代趋势。在第二场主题报告中,来自不同院校的7位学者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在实践层面为认知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阐释的新视域。其中,李明德教授与漆亚林教授基于数字智能时代的技术背景,分别论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认知战特征以及跨文化传播者对中国形象的具身传播;顾亚奇教授则将艺术学也纳入认知传播的考察范畴,聚焦数字艺术共感知传播;卜彦芳教授引入行为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依次解释了受众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如何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得以改变,并影响传播效果的实现;齐爱军教授从体认哲学出发,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晏青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我们如何概念化娱乐”;谷丰副研究员结合神经语言学的脑电图技术,为大家介绍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符号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相关研究成果。
发言结束后,论坛顺利闭幕。本次论坛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林克勤对论坛内容作总结发言。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起点之际,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立足于中国本土学者围绕认知传播学提出的创新理论,致力于建构属于中国的本土理论研究学派,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传播学话语体系。本次主题论坛是中国认知传播学会2022年主办的高端会议,通过此次论坛汇聚学会各会员单位会长、副会长、国内重点高校负责人以及认知传播学领域知名学者,围绕新时代如何建构属于中国认知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主题,展开学术对话与交流,以宽广的视域和前沿的观点,展现了认知传播学研究的中国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