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第十届中国认知传播学术年会暨认知传播高端论坛
作者:王静怡 刘萍 张梦玲 赵靖宇 侯文慧 石胜男 汪庚辰
拍照:王顥頔 宋怡萍 陆艺萱 朱博飞 江欣凯 王艾林 牛茜楠 毛宇博 李佩霖
为了交流认知传播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探究如何基于认知传播实践构建中国自主知识思想体系,2023年11月25日,由全球修辞学会和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认知传播学术年会暨认知传播高端论坛在山东青岛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认知传播学自主知识思想体系建设”,来自全国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出席本次论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马国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惠平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专家与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国顺副书记致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马国顺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指出本次年会正值建校70周年。作为学术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旨在为新闻传播学科构建有竞争力、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实现从自在走向自为,从依他走向独立。本次论坛将丰富新媒介环境下传播问题研究的视域,为实现传播路径优化献智献策。他表示,学校会继续竭尽所能为外国语学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全方位保障。
全球修辞学会副会长惠东坡教授致辞
全球修辞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惠东坡教授代表全球修辞学会致辞。他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中国传播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中国传播理论为核心任务,以提升中国传播话语权为战略目标,以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为价值取向,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认知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推动中国认知传播学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欧阳宏生教授致辞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欧阳宏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知识体系创新的背景下,认知传播学经过初步探索、中期发展再到学术理论建构,经过十年发展,该学科基本形成。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认知传播研究前期成果丰硕;第二,认知传播学有了明确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对象;第三,宏观与微观层面均已建成认知传播知识体系;第四,认知传播学人才队伍形成。欧阳宏生教授指出,认知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其知识谱系处于动态的演化中并逐步走向系统、规范和成熟,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欧阳宏生会长为钟布教授颁发聘书
在开幕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欧阳宏生会长为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的钟布教授颁发了聘书,聘请其担任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的副会长。
认知传播知识体系前沿探索
主旨发言的上半场聚焦认知传播知识体系前沿问题,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体系,本部分主旨发言共有5位专家,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朱天教授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李明德教授作主旨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中国认知传播学副会长李明德教授以“中国特色认知传播研究的四维度分析框架”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以认知传播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四维度分析框架,分别从价值系统、动力系统、认知生产系统以及应用系统四个维度进行阐述,回答了建构什么、为何建构、如何建构、何以可为等四个核心问题。李明德教授指出了认知传播的价值内涵、属性特征和目标指向,详细阐述了动力系统中的三种动力,从学术研究、理论建构和问题导向三方面展开介绍了实现认知传播的路径。最后,他从多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认知传播研究的具体应用,强调研究中以解决中国传播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的重要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毛浩然教授作主旨发言
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长、全球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教授以“小切口,大文旅:淄博‘烤’验的沉浸式情感传播赋能及其舆情危机应对”为题作主旨发言,深入剖析了“淄博烧烤”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的器与道。“小切口”指小产业也能掀起大风浪,其成因有四:一是“学子报恩”激活的沉浸式情感传播赋能;二是全方位的温暖贴心举措;三是系列“淄博烧烤+”特色文旅主题产品;四是及时坦诚透明的舆情危机应对举措。“大文旅”指淄博的大情大义大格局,淄博烧烤的火出圈源于文旅却不囿于文旅,淄博市政府用心整合盘活各种资源,在大火时给自己一盆冷水,给兄弟地市添了一把柴。数百万游客始于证伪,终于证实,淄博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真诚和智慧,将“一时现象”打造成“一市品牌”,是认知传播研究的样板案例。
北京邮电大学曾静平教授作主旨发言
电信传播理论创始人、商业体育理论创始人、北京邮电大学曾静平教授以“从认知传播到认知战略”为题作主旨发言,曾静平教授首先指出新文科建设需要标识性概念创新、认知传播、电信传播、层级传播、海洋传播、周边传播、群聚传播、智能传播、新原始传播,逐渐汇聚形成中国特色“新大众”传播。他强调,认知传播既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又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共振,将技术创新认知与认知战略传播有机对接、生化熔融。曾静平教授表示层级传播是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的根脉基础,是解决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各个命题联合作业的独门利器。
长安大学杜波教授作主旨发言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杜波教授以“数字沟通时代中作为认知基础的媒介记忆”为题作主旨发言。他首先介绍了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等三类记忆,并阐述了三种记忆之间的关系及与媒介的关联,基于媒介记忆在数字时代基础性和中介性的特点,他提出数字时代中媒介记忆的形塑。他强调,在数字时代伴随传播范式发生变迁,符号意义呈现出多样性和离散化的趋势,个体在媒介记忆中扮演了制造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数字时代中媒介记忆的超越与突围显示互联网带有记忆。
四川大学操慧教授作主旨发言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操慧教授以“中国认知传播研究的范型塑造——基于19本CSSCI期刊的考察”为题作主旨发言。她首先介绍了范型理论视角下的主体辨识及其包含的五个过程:兴趣、概念、方法、再现、导向。操慧教授以五个过程为原则,探究中国认知传播研究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阶段一(1980-2003)为现象聚焦与取向凸显;阶段二(2004-2010)为视角渗透与共域渐成;阶段三(2011-2013)为题域描画与交界示现;阶段四(2014-2018)为范式探索与话语通约;阶段五(2019-至今)为学科塑形与边界明确。最后,她提出中国认知传播研究要追问与自省,聚焦主体如何“融凝”和学科如何“互型”。
智能自主认知传播创新实践
主旨发言的下半场关注智能自主认知传播创新实践,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认知传播实践的新趋势,本部分主旨发言共有5位专家,由成都大学研究员朱婧雯主持。
香港浸会大学钟布教授作主旨发言
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互动媒体系主任、宾州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和信息科技学院双聘教授钟布教授以“Gen AI: Transforming Cogni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为题作主旨发言,钟布教授表示大模型研究的突破催生了五项重要的研究范式,促进了传播学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的转变,并带来了“Low-Hanging Fruits”和“High-Hanging Fruits”的探讨。他强调人工智能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传播视角于探索技术对社会效益至关重要,并要主动将亚洲元素融入传播学前沿,并指明大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预警机制、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手、信任安全以及刻板化五大研究前沿。
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教授以“国际传播中的认知传播实践”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以国际认知传播为导向,指出该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危机,总结得出九个实践问题。刘俊教授表明战略传播是多部门的融合联动,但在精准层级传播中要做到一国一策、一域一策和一城一策。此外,刘俊教授指出舆论战、信息战和认知战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从中国否认走向中国设问,从审核满意走向传播实效,从中国故事走向中国价值的三个走向。
中国传媒大学卜彦芳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会长卜彦芳教授以“网络直播对用户时间认知的影响”为题作主旨发言,她认为网络直播作为新兴媒介,其即时性、娱乐性、互动性的传播特点改变着用户对时空的理解与认知。卞彦芳教授以个体时间、群体事件和社会实践为理论基础,指出网络直播对用户时间感知的三点影响:一、时间异化、加速;二、时间失控,甚至崩溃;三、时间碎片,多元而混乱。卞彦芳教授针对网络直播用户的时间选择与管理提出两点建议:一、在时间不断嵌入和分层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时间表的是用户重要的时间决策;二、节奏重建,用户适当断开连接,重新掌握自己的时间节奏。
四川外国语大学林克勤教授作主旨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克勤教授以“国家认知安全体系的四大维度”为题作主旨发言,林克勤教授从四个维度阐释了当代国家认知安全的重要内容:第一,主流价值观安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性、论辩性和创新性的提升;第二,历史记忆安全,历史记忆的代代相传,可不断增强对一个民族自身的了解;第三,叙事安全,叙事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外在保障,有效的叙事可以塑造符合国家利益的形象和话语;第四,符号安全,符号安全是国家认知安全的具体体现,国家需要重视和规范符号的使用,确保符号的正确解读和传播,避免误导和错误表达。他强调,只有通过加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强化历史记忆的继承、塑造积极的叙事形象、提升对符号的管理,国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其认知安全。
此外,本次论坛设有“圆桌论坛”和四个“平行论坛”分论坛,每个分论坛聚焦认知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会专家学者各自分享了真知灼见,就认知传播的理论研究、实践创新、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学术对话与交流,拓宽了认知研究视域,丰富了前沿观点。中国认知传播学副会长、暨南大学晏青教授主持圆桌论坛和闭幕式。
暨南大学晏青教授主持闭幕式
优秀论文奖(学生组)
优秀论文奖(教师组)
年度优秀青年奖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代表对各论坛进行总结概括,并宣布本次会议中第十届中国认知传播学会4篇获奖论文及年度优秀青年学者,其中,任欢、邓若伊的《交互式影视剧中观众沉浸效果的研究——基于EEG实验》以及周长耀、胡美桢、杨梅的《健康传播中不同信源说服效果的研究——基于青年群体的实验调查》获得学生组优秀论文奖;王江蓬、欧阳宏生的《论论认知传播研究的知识谱系——从零散性知识到自主性知识体系》以及张兵娟、李阳的《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的认知传播理论探索研究》获得教师组优秀论文奖。朱婧雯和陈广耀两位学者获得年度优秀青年学者奖。
四川大学操慧教授作大会总结及下届承办单位发言
下届承办单位代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操慧教授从学院发展历史、学院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平台设置、组织架构四个方面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基本情况展开介绍,并对2024年第十一届中国认知传播学术年会做出展望与期待。
林克勤教授作大会闭幕式致辞
中国认知传播学常务副会长林克勤教授在闭幕辞中指出,本次大会以“认知传播的战略维度、国际传播的社会实践、国家认知安全”为中心,呈现出“学术的前沿性、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性、学会力量不断壮大”等特点。通过回顾学会发展历史,他指出十年来学会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回答了“认知传播是什么”这一问题,表示接下来学会将认真思考“认知传播将向何处去”以及“如何深化认知传播研究”的问题。最后,林克勤教授对全国修辞学会的后续发展做出美好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应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认知传播学是传播学的新范式和新进路,其研究正走向深度交叉融合,本次高端学术论坛对更好地构建认知传播学自主知识谱系、提升认知传播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